“如果從模型圖上看,以虞越環保為‘圓心’,上虞經開區形成了一個綠色生產圈,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為‘綠島’建設。”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3月,我市研究出臺了《推進紹興市工業園區環境“綠島”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根據工業園區產業類別和生態環境工作現狀,鼓勵、引導工藝相似、產污類似、位置相近的企業通過組團共建共用共享產污車間和治理設施,開展廢水、廢氣、固廢等污染物集中規范治理處置,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降低環保成本,推動塊狀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發展之路。江蘇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BOT
目前,江蘇省針對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在研究制定《“綠島”項目入庫篩選原則》和《“綠島”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并組織編制了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類、工業污水集中預處理類等五類《“綠島”項目技術指南》以及《“綠島”典型項目匯編》,進一步規范和引導全省“綠島”項目建設。雖然成效明顯,但“綠島”項目是一個新生事物,推進過程中較大難題是厘清排污責任。按照《環保法》,單個企業須做到達標排放,“綠島”項目投用后,突破了單個企業達標排放、依證排污的政策約束,不少企業將污染物集中排給了“綠島”,如果“綠島”出現超標排放,該怎么辦?山東活性炭分散吸附綠島模式全流程綠島模式注重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強化規劃引導,推進“全覆蓋式”再生利用,出臺方案,擘畫體系藍圖。發布《海鹽縣活性炭再生服務體系試點方案》,謀劃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再生體系建設模式,將以往一次活性炭使用后作危廢處理方式轉變為活性炭吸附后循環再生利用方式,引導全縣相關企業加入回收再生體系。截止目前,已實現全縣279家使用活性炭治理廢氣的中小微企業全覆蓋。制定標準,落實規范處置。編制全國頭一個VOCs治理活性炭使用及再生領域地方標準——《揮發性有機物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管理與服務技術規范》,對服務體系、技術要求、運行規范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構建標準化工作體系,實現活性炭從填裝、使用、更換到再生全鏈條環節規范化處置管理,助推回收再生體系建設模式復制推廣,提升優化營商環境軟實力。
簡化審批,讓企業“較多跑一次”,在北侖區萬洋眾創城小微園區,首批10家企業從開始委托編制“打捆環評”到各自獲取批復不足20個工作日,較革新前節省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企業環評費用大幅減少。一年來,83家企業環評審批時同步申領排污許可證,企業“較多跑一次”的獲得感明顯增強。據了解,為簡化優化準入通道,寧波市北侖區制定實施《北侖區工業集聚區(小微園區)環境準入指導意見(試行)》,對可免批的項目一律免批,對不能免批的項目實行打捆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一律簡化審批,對既要環評又要許可的項目,全方面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融合試點,一律實現“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審批、一次辦結”。綠島模式重視城市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
VOCs“綠島”共享噴涂中心為周邊企業提供了極大便利。西咸新區·秦漢自動駕駛產業園起步區入區企業陜西西部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前,我們為生產出來的機床主要功能部件、操作機器人和電機功能部件單元等產品噴漆時,不只投入資金量大、時間成本高,產生的廢氣等污染物也不好處理。現在交給VOCs‘綠島’共享噴涂中心進行集中噴漆,較大程度上節省了我們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投入,產生的污染物也得到了集中處理,讓生產過程更加環保無污染。”綠島模式鼓勵城市規劃和建設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VOC綠島模式EPC
綠島模式強調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江蘇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BOT
建立“綠島”,優化收處服務。開展失效活性炭再生利用項目“綠島”建設,配置回轉窯、蒸煮釜、沸騰爐等生產設施,添置流化床處理裝置,建立標準化倉儲車間,升級生產智能一體化控制系統,建成全市獨一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同時組建專業服務團隊,開展活性炭預約上門更換及回收再生業務。目前團隊已提供更換、提供回收再生服務340余次,涉及企業305家,大幅度減輕企業污染治理負擔。政銀合作,完善支付體系。探索政銀合作模式,通過開發活性炭資金支付監管系統,自創“企業預約換炭-預繳款至系統-團隊上門更換-企業確認交易-系統完成支付”的工作流程,有效保障用炭單位資金支付安全,實現活性炭使用-更換-再生-支付的全周期環節動態監管。企業對再生中心提供的換炭服務滿意度達100%,平均活性炭使用成本下降約48.5%,企業營商環境得到持續優化。江蘇活性炭回轉窯綠島模式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