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啟示:一、標準化助力成果推廣。總結、提煉建設工作形成的服務體系、技術要求、運行規范,實現體系建設工作標準化。二、特色化助力降本增效。聚焦地方特色,提升中小微園區公共基礎設施,引入第三方國資企業,統一建設并運維的工作模式,實現工程有保障、企業得實惠、government強監管的三贏局面。三、智能化提升再生能力。大力推動頭部企業開展失效活性炭再生利用項目建設,升級智能一體化控制系統,發揮示范作用。鼓勵實施技術改造,建立倉儲車間,提升活性炭再生能力。綠島模式注重提升環保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河南綠島模式研究
新模式的順利運作還需要良好的平臺支撐,為此,天臺建立“以廢治廢”固廢產業數字化平臺,加強設施運行智慧化管理,建立活性炭全過程智治監管平臺,打造活性炭設施管理、活性炭設施改造、活性炭更換、廢活性炭處置的數字化全業務體系。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推廣,天臺通過“綠島”模式,實現“以廢治廢”,有效解決小微企業活炭吸附設施運行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運行不規范問題,實現活性炭再生企業運營效率提升45%,經濟效益增加30%;小微企業環保管理費用下降60%,活性炭費用節約45%,活性炭4次再生循環,減少約80%由活性炭使用帶來的碳排放。河南綠島模式研究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培養了一批具有環保意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隊伍。
“綠島”是指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理念,由government投資或government組織多元投資,配套建有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從而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降低中小微市場主體治污成本。2020年2月,江蘇將共享經濟理念融入環保治污領域,引導市場主體建設共享型環保設施——“綠島”項目,成為全國頭一個在全省范圍內探索“集約建設、共享治污”模式的省份。到目前為止,全省已篩選確定187個“綠島”項目,有力促進了企業達標排放,也讓中小微市場主體騰出更多精力謀發展。
打通中小企業污染治理的“較難點”江蘇經濟總量較大、產業門類較全、市場發育程度較高,擁有大量中小企業,總數已超300萬個。這些中小企業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產業體系的組成要件,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活力細胞,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面對愈發嚴格的環保標準,以及大眾日益增長的健康與環境需求,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環保挑戰日益嚴峻。綠島模式注重發揮企業在環保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了綠色生產方式的普及。
銅山區綠源鑫邦活性炭集中吸脫附中心再生項目位于徐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為徐州綠源鑫邦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占地面積約37畝,總投資約為7000萬元。項目采用熱再生工藝,以回收廢活性炭為原料,使用回轉爐脫附再生,可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由一般的70%恢復到95%以上。“我們做過市場調查,全市每年只作為危廢處理的廢活性炭就有9000噸,這還不包括一般固廢,而生產1噸活性炭需要3噸優良原煤作為原料。從節約能源的意義上來講,再生技術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一年能夠為徐州節省6萬噸煤炭。”徐州綠源鑫邦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姜濱介紹說,從技術上來說,一般的活性炭可以反復利用3次,優良活性炭甚至可以達到5—7次。綠島模式致力于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遵循生態多樣性和良好生態格局。河南綠島模式研究
通過綠島模式的實踐,我們不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河南綠島模式研究
“目前,天臺已完成橡膠行業的試點工作,接下來將總結經驗在橡膠行業、汽修行業、噴涂行業等全方面推廣,為全省大氣VOCs治理貢獻天臺力量。”臺州市生態環境局天臺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裘周旭表示。根據服務產業和功能的不同,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將首批106個“綠島”項目劃分為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三類。“‘綠島’項目讓中小企業獲得專業化環保治理服務,騰出更多精力聚焦主業謀發展。”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表示。2020年2月,江蘇在全省啟動“綠島”建設試點工作,著力解決中小企業治污與發展難題,一年多來努力為中小企業壓減治污成本、實現綠色發展蹚出了一條新路子。河南綠島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