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關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 萬多個,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里。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一部是不滿千冊的紙薄字密的小字本,見于高麗人的記載。建德方便傳統印刷供應商家元代的...
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采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余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于得到**的支持,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于乾隆年間《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制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比較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道士宋德芳與門徒秦...
雙方反應韓國學者韓國學者敢于宣稱“起源國”在于有“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兩手證據。《證驗千年活版印刷術》封面一手證據是《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下稱《直指》)。韓國駐華使館官方網站稱:2001年6月,《直指》終于被**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韓國政府資助**教科文組織在清州為《直指》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另外一手是他們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對畢昇的泥活字進行了還原,發現了“問題”,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韓國學者提出,畢昇**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只是一個設想,并沒有付諸實施。道士宋德芳與門徒秦志安用500多名工人,在平陽玄都觀于1244年刻《玄...
1322年,浙江奉化縣尹馬稱德,用十萬木活字,排印《大學衍義》。1490年,江蘇無錫印書家華隧,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千余卷。1574年,銅活字排印《太平御覽》1000卷。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問會元》、《四友齋叢說》、《晏子春秋》、《小字錄》、《欒城集》等。明代銅活字本包括《宋諸臣奏議》、《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吳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臺新詠》等。1725年,內府制造25萬枚銅活字,排印64套《古今圖書集成》,共32萬余卷。康熙十九年(1680)開始設立修書處于武英殿左右廊房,掌管刊印裝潢書籍。臨安區方便傳統印刷優勢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
畫家的工作完成后,就要開始蝕刻石頭,準備印刷了。蝕刻的過程會將畫家的作品固著到石頭里——實際上,是通過一個由硝酸參與的化學反應,使畫成為石頭的一部分。蝕刻使用的化學藥品和工具包括阿拉伯膠、硝酸、松香、滑石粉、刷子、布和保護裝置。松香可以保護圖像的細節,防止它們在涂抹硝酸時被燒毀。硝酸與油脂(油酸)反應,生成脂肪酸鈣,圖像便真正成為石頭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酸能夠敏化深**域,從而使它們吸墨而排斥水。此外,酸還能夠降低淺**域的敏感性,從而使它們吸水而排斥墨。敏化和降低敏感度是在同一步驟中完成的 [5]。金簡并于1776年撰《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敘述聚珍版排字校對刷印的工藝方法和過程。杭州智能...
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歐洲1440年左右,約翰內斯·古騰堡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實質上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1584年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據記載,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約至德二年(757)印賣中梵文咒本。蕭山區創新傳統印刷咨詢熱線在平版印刷術里,...
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并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體多種。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正楷字體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面廣,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說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字體有方形、長形2種。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體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
2.將石頭用水弄濕。石頭上沒有油性顏料保護的部分就會吸附水分。3.用滾動器為石頭涂上油質的墨水。石頭上含油的部分能吸附住油墨,而含水的部分則不能。4.將一張紙壓在石頭上,油墨就從石頭轉印到紙上了。這一工藝的本質是油和油的相似相溶以及油和水的互不相溶。在石印術里,人們需要在一塊平整的石灰石板上進行原始圖像的創作 [2]。使用石印術制作印刷品的第一步就是為畫家準備石頭。托比選擇了一塊尺寸適當的平整的石灰石塊。如果圖像包含多種顏色,就要使用多個石塊,每種顏色一塊。石頭可以被重復使用,所以首先要將石頭上以前的圖像打磨掉,并將石頭磨光,以備畫家使用。道士宋德芳與門徒秦志安用500多名工人,在平陽玄都觀于...
中國新疆吐魯番也曾發現印有武后新字的《妙法蓮華經》殘卷,為日本人藏。而敦煌發現咸通九年(868)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尤有名。據記載,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約至德二年(757)印賣中梵文咒本。唐代上都(今西安)東市大刁家約762年印歷書。德宗(783~785)時市場上出現一種商人納稅的憑據名為“印紙”。9世紀后,四川、淮南、江東盛行印本私歷;洛陽重雕佛經;江西雕印道書《劉宏傳》。成都書肆除卞家外,又有過家印佛經,樊賞家印《中和二年(882)歷書》。中和三年柳玭在成都書市看到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及字書小學等雕版印本。五代(907~960)十國是歷史上四分五裂的時期,而刻書事業仍相當...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唐代說的年份也有不同見解。學者們傾向于認為約始于7世紀初。建德創新傳統...
可是關于畢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與后文“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昇活字印刷技術的**早歷史見證。”矛盾。)各種活字種類畢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后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后世影響較大,僅次于雕版。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谷登堡于15世紀50年代所創制。其歷史大致分4...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沈括《夢溪筆談》中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早將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古登堡所發明的鉛字,實際上同時含有鉛、錫與銻。因為活字合金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使用麻煩以及工藝上的不足,在電腦排版流行以后,逐漸銷聲匿跡。事件概述活字印刷術、渾天儀、豆漿,這些都是中國人熟知的發明,不過,有很多韓國人聲稱它們的發明權歸韓國。這不,因為韓國的一本古籍被**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于是韓國人便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 [6]宋代刻本內容豐富,史有“十七史”及古史、宋人記當代的私史;地理書有總志及地方志數百種。蕭山區...
自從漢朝蔡倫改良紙的生產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1],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集部如韓愈、柳宗元等人的詩文集有多種版本,《蘇東坡集》有23種版。淳安創新...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時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后,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的刻東西的印章。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年發現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太平天國后,統治階級提出“維世道,正人心”...
磨光處理結束后,將石頭從打磨槽移到工作室里裝有輥道的臺面上,這樣畫家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在石印術中,尤其是在制作大型印刷品時,存在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石頭的移動。移動石頭的工作比較好還是由一個人來完成,幾個人一起搬的話,如果配合不夠默契,可能會導致出現壓碎手指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3]。從畫家的角度看,這一工作的準備過程是極其簡單的。在石頭上作畫和在紙上作畫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在石頭上作畫時必須記住以下幾點:同時,一些兄弟民族如遼、金、西夏等的印刷術也各有發展。③元代的印刷。錢塘區品牌傳統印刷服務熱線1733年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萬余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
磨光處理結束后,將石頭從打磨槽移到工作室里裝有輥道的臺面上,這樣畫家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在石印術中,尤其是在制作大型印刷品時,存在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石頭的移動。移動石頭的工作比較好還是由一個人來完成,幾個人一起搬的話,如果配合不夠默契,可能會導致出現壓碎手指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3]。從畫家的角度看,這一工作的準備過程是極其簡單的。在石頭上作畫和在紙上作畫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在石頭上作畫時必須記住以下幾點:重視醫藥書籍,一再校正刊行中醫典著作,又頒布太宗《太平圣惠方》、徽宗《圣濟總錄》。錢塘區創新傳統印刷服務電話可是關于畢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時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后,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的刻東西的印章。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年發現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次為慶元府(今寧波),所刻稱為“明州本”;...
自從漢朝蔡倫改良紙的生產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1],經宋仁宗時代的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自唐代初期至清末約1300年間,中國一直以雕版印刷為主。上城區一站式傳統印...
話說《直指》作為韓國金屬活字的“孤證”,受到了超越國寶的尊崇,宣傳攻勢十分了得,前總統金大中親自參加了古印刷博物館的活動,清州市和慶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橋”等等——可見,韓國人已經把活字印刷當作發展旅游業的金字招牌。為了打造這個金字招牌,韓國前后動用了數以億計的金錢——**是2000年的清州國際印刷出版展覽會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慶典,韓國**便投入150億韓元舉辦。中國**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在捍衛中國活字印刷發明權方面,中國**學者紛紛著述,推出數以百計的文章,更撰寫出一系列學術專著,例如張秀民、韓琦的《中國活字印刷史》,潘吉星的《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史金波、雅森....
2.將石頭用水弄濕。石頭上沒有油性顏料保護的部分就會吸附水分。3.用滾動器為石頭涂上油質的墨水。石頭上含油的部分能吸附住油墨,而含水的部分則不能。4.將一張紙壓在石頭上,油墨就從石頭轉印到紙上了。這一工藝的本質是油和油的相似相溶以及油和水的互不相溶。在石印術里,人們需要在一塊平整的石灰石板上進行原始圖像的創作 [2]。使用石印術制作印刷品的第一步就是為畫家準備石頭。托比選擇了一塊尺寸適當的平整的石灰石塊。如果圖像包含多種顏色,就要使用多個石塊,每種顏色一塊。石頭可以被重復使用,所以首先要將石頭上以前的圖像打磨掉,并將石頭磨光,以備畫家使用。據記載,唐貞觀十年(636)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著《女則...
對后世影響比較大的是宰相馮道發起在國子監雕印儒家的經典,自后唐長興三年到后周廣順三年(932~953)雕造“九經”,是為監本之始。后蜀宰相毋昭裔明德二年(935)起在成都雇工雕《文選》、《初學記》、“九經”諸書。吳越國忠懿王錢弘俶3次印造《一切心如來秘密全身舍利寶筴印陀羅尼經》多卷。延壽和尚施印的經像咒語更多,為宋代杭刻打下基礎。雕版印刷鼎盛時期(宋代960~1279) 刻書的特點有:①**與地方重視;②刻書地點普及;③刻本內容豐富;④印本字體紙墨裝褙精美。趙氏統一中國后,教育文化發達,開封京城有太學和武學、律學、算學、醫學、畫學等專科學校,杭州城內鄉校、家塾、書舍遍及里巷、福州“學校未嘗虛里...
磨光處理結束后,將石頭從打磨槽移到工作室里裝有輥道的臺面上,這樣畫家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在石印術中,尤其是在制作大型印刷品時,存在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石頭的移動。移動石頭的工作比較好還是由一個人來完成,幾個人一起搬的話,如果配合不夠默契,可能會導致出現壓碎手指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3]。從畫家的角度看,這一工作的準備過程是極其簡單的。在石頭上作畫和在紙上作畫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在石頭上作畫時必須記住以下幾點:北京有《永樂北藏》與西藏文的《番藏》,杭州徑山有線裝本《嘉興藏》方冊藏。上城區提供傳統印刷平臺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并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
福州 北宋福州官員及和尚募緣在東禪寺等覺院開雕大藏版一副,名《崇寧藏》。開元禪寺又雕造《毗盧藏》,兩藏各6000余卷,現*存少數零本,政和四年(1114)黃裳又奏請在閩縣報恩光孝觀建《飛天法藏》,共540函,5481卷,賜名《政和萬壽道藏》,以鏤版進于東京(今河南開封)。福州一地刻了兩部《佛藏》,一部《道藏》,成為佛道經典出版中心。湖州 致仕官員王永從兄弟捐舍家財開雕湖州思溪園覺禪院大藏經5480卷,至南宋紹興二年(1132)基本刻完,其版片在淳祐以后移藏于資福禪寺。又刊《唐書》及《五代史》,開雕年月不詳,南宋淳熙二年(1175)竣工,共5940卷。嘉熙三年(1239)安吉州(即湖州)思溪法寶...
中國的木版活字印刷術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候選名單。《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是那些在社區或群體的努力保護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的文化遺產。為將文化遺產列入名錄,相關國家需要承諾執行專門的保護計劃,并有可能從教科文組織管理的一個基金獲得財政方面的資助。 [4]關于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于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將混合物...
門多薩的書很快被翻譯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歐洲產生很大影響。法國歷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漢學家安田樸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于中國。意大利人則將活字印刷傳入歐洲的功勞,歸功于倫巴地出生的意大利印書家帕菲洛卡·斯塔爾迪,他見到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來的活字版書籍,采用活字法印書。意大利人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樹立他的雕像作為紀念。寺廟如大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昊天寺(今已毀)及書坊也印造佛經.臨安區智能化傳統印刷服務電話1.任何與文字相關的內容都必須以鏡像的形式繪制在石頭上。2...
中國古代印刷史,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及流行(唐貞觀至五代約636~959) 雕版印刷鼎盛時期(宋代960~1279) 汴京杭州成都府福州湖州平江府建寧 遼、金、西夏、大理的印刷遼(916~1125) 金(1115~1234) 西夏(1038~1227) 大理(937~1253) 元代的印刷(1271~1368) 大都平陽杭州建寧吐魯番 明代的印刷(1368~1644)南京北京杭州湖州蘇州徽州建寧 清代的印刷(1644~1911)活字版印刷術 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道士宋德芳與門徒秦志安用500多名工人,在平陽玄都觀于1244年刻《玄都寶...
子部除古代諸子外,又刊印《算經十書》、古農書等科技書。**重視醫藥書籍,一再校正刊行中醫典著作,又頒布太宗《太平圣惠方》、徽宗《圣濟總錄》。士大夫如蘇軾、沈括等,更喜歡把自己用過及家傳良方刊行多至50種,小兒科、婦產科、針灸科、本草等書籍也一再刊行。集部如韓愈、柳宗元等人的詩文集有多種版本,《蘇東坡集》有23種版。其他印刷品尚有稱為“交子”、“會子”、“關子”的大量紙幣;作為運銷交易憑證的“茶鹽引”及民間的印契、版畫等。遼、金、西夏、大理的印刷 遼(916~1125) 契丹族的統治者篤信佛教,于五京多建寺院佛塔,在房山縣補刻工程浩大的佛藏石經,又木刻了兩部《大藏經》,一部是5048卷的大字卷軸...
而孫壽齡堅信自己的研究和判斷,他從武威出土的這件文物認定,中國才是泥活字印刷的鼻祖。為了拿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他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關于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的記載,選泥、制料、刻字、燒制,排版印刷,他用自家做飯的土爐子燒制泥活字,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在煙熏火燎中經受了一次次失敗的考驗。***,從爐灰中用皸裂的雙手扒出了3000多個既難寫又難認的西夏文陶字,又用畢之法摸索印書,終于用自己親手刻出的字印出了《維摩詰所說經》(下卷)。這一成功,以確鑿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是活字印刷的發明國。唐代說的年份也有不同見解。學者們傾向于認為約始于7世紀初。濱江區一站式傳統印刷優勢1436年朝...
2.將石頭用水弄濕。石頭上沒有油性顏料保護的部分就會吸附水分。3.用滾動器為石頭涂上油質的墨水。石頭上含油的部分能吸附住油墨,而含水的部分則不能。4.將一張紙壓在石頭上,油墨就從石頭轉印到紙上了。這一工藝的本質是油和油的相似相溶以及油和水的互不相溶。在石印術里,人們需要在一塊平整的石灰石板上進行原始圖像的創作 [2]。使用石印術制作印刷品的第一步就是為畫家準備石頭。托比選擇了一塊尺寸適當的平整的石灰石塊。如果圖像包含多種顏色,就要使用多個石塊,每種顏色一塊。石頭可以被重復使用,所以首先要將石頭上以前的圖像打磨掉,并將石頭磨光,以備畫家使用。成都書肆除卞家外,又有過家印佛經,樊賞家印《中和二年(...
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教授更是指出,由于采取了“打印”方式,韓國的金屬活字**初每天*能印10頁,經過多年改造后達到韓國金屬活字印刷頂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頁,速度上遠落后于采用“刷印”的中國的泥字、木字及金屬字印刷術。面對韓國的兩手證據,中國提出了“活字實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發展史”三方面的證據。依照《夢溪筆談》中的記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畢昇當年發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蘇州李瑤、安徽涇縣翟金生用畢昇遺法制泥活字證明可行。活字版雕刻雖然省力省時,但八百年間未得大力提倡發展,除經濟等原因外,也有本身技術上的缺陷。蕭山區方便傳統印刷價目子部除古代諸子外,又刊印《算經十書》、古...